2025年7月24-25日,“第四届桥梁建设技术与艺术创新学术会议”在珠海顺利召开。来自全国的桥梁人齐聚一堂,以“技术为笔、艺术为墨、数智为韵”,开启了一场桥梁技术与艺术的学术盛宴,共话桥梁美学的千年传承与未来新境。
为了逐步加强桥梁建设技术与艺术的实践探索,关注建筑学对桥梁艺术的影响,打造桥梁建设技术与艺术交流的平台,《桥梁》杂志社于2021年联合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首届“桥梁建设技术与艺术创新会议”,迄今已连续举办三届。大会凭借丰富的议题设置与开放的交流平台,获得业界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已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品牌。
桥梁,作为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不仅是连接地域的交通要道,更是融合技术与艺术的流动诗篇。在科技快速的提升的今天,桥梁建设技术与艺术的创新更是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
中国桥梁的美学,始终流淌着文化的血脉,是“技与道”的共生。近年来,中国桥梁人更在传承中创新,让传统美学通过现代技术焕发新生。中国桥梁的美,是“天人合一”的智慧,是“功能与意境”的平衡,更是“传统基因”在现代工程中的创造性转化。
桥梁不仅是工程,更是艺术品。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赋予桥梁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用艺术沟通结构,用结构创造美学,是将工程力学与美学进行融合创新的主要趋势。毋庸讳言,技术是现代桥梁建设的基础,而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才会为实现力学本质之美与自然的融合之美,提供更多的选择。
广东正在全力打造贯通全省、畅通全国、辐射全球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这就更要求我们突破传统工程要素的约束,从“附属考量”转变为“核心要素”,推动桥梁从功能载体升华为文化符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为了能够让业内更多单位关注桥梁技术与艺术的提升,逐步扩大大会品牌影响力,为行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大会成立了组织委员会,并得到了业内众多具有技术引领性、艺术创新性的标杆单位的全力支持。开幕式上,领导和专家向大会的发起单位和合作伙伴单位授牌。
多年来,《桥梁》杂志社始终致力于推动桥梁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将美学会议和美桥评选活动紧密结合,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挖掘和展示桥梁的美,激励更多的桥梁建设者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艺术表达。杂志社于2023年成功举办了首届“2018-2023年度十大最美桥梁”评选活动,得到了业内的积极参与和响应。2020-2025年度“十大最美桥梁”目前也已完成网评初选。大会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今年美桥评选活动的详情,并公布了入围前20名的候选桥梁,旨在通过那些在设计、建造、文化内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桥梁作品,为行业树立标杆,引领桥梁建设向更高品质迈进。
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桥梁建设者的创新热情,推动桥梁技术与艺术的深层次地融合,大会还预告了从下届会议起,将推出会议奖项的评选,旨在呈现我国桥梁技术与艺术创新融合发展的优秀成果,为桥梁事业的高水平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24日全天安排了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大会报告,围绕桥梁技术与艺术理论和实践探索、结构概念设计与美学思考、建筑学对桥梁结构的艺术影响、城市桥梁功能与美观的品质化提升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人工智能(AI)正迅猛崛起,从AlphaGo颠覆围棋观念到无人驾驶和低空经济重塑交通方式,AI正深刻改写着几乎所有行业的底层逻辑。那么,人工智能介入桥梁设计,是否也会带来美学层面的根本转变?
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原主任、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前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原理事长
IABSE项目与技术奖彰显了现代桥梁技术与艺术创新所追求的三大目标:技术追求效率Efficiency、艺术追求优雅Elegance、造价追求经济Economy。
1997年5月建成的青马大桥,主跨1377米,为世界最长的公路和铁道两用悬索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礼物,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新标志。在设计和建造大桥时,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基于桥梁结构的力学性能,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及相关研究,探讨了开口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正交异性组合桥面板、混合桥面板等主梁形式以及斜拉悬索协作体系的技术特点、竞争力及应用前景。
广东省首届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技术委员会主任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成了较多的柔性系杆拱桥。对早期建设的柔性系杆拱桥需加强检测和监控,对出现的病害应立即处理,对影响结构整体安全的构件做更换或加固等,以提升其结构的安全性能和使用的耐久性。
以汕头市牛田洋大桥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基于文化和景观属性的斜拉桥景观创作思路。创新性提出了厝角头造型桥塔,达到了斜拉桥力学与建筑美学的和谐统一。
提出了多点三维智能顶推系统和实时监测技术,详细的介绍了白云五线项目的实践过程,将监测数据与理论计算进行比对,工程效果良好,本技术对于新建桥梁安全快捷跨越既有高快速路或铁路具有非常好的推广意义。
重点介绍了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香山大桥、广西滨海公路龙门大桥、藤州浔江大桥、苍容浔江大桥等项目在桥梁美学的实践。旨在通过以上维度的实践分析,展现大跨桥梁设计中功能、技术与美学的深度融合。
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慢行桥梁的设计创新,通过多个项目案例分析探讨了慢行桥梁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场景下,在功能、形态和美学上的不一样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体系创新实现功能与形式,建筑空间与结构受力之间的平衡。
首先辨析了艺术与美的区别,指出艺术强调创造性表达与结构创新,美则侧重视觉和谐,二者需在工业化中平衡。然后通过国外桥梁实践案例,展示了工业化创新技术怎么来实现高效与美学的统一。最后展望了未来桥梁设计应立足结构逻辑,探索艺术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路径。
首先阐述了桥梁方案的创作原则,然后介绍了4座桥梁的设计实践,分别为:宜宾临港长江大桥的铁路引桥、重黔高铁太子坪乌江大桥、重黔高铁清水坪乌江大桥、台北淡江大桥。最后阐述了结论与愿景。
分享了白帝城长江大桥与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和文化双重交融的景观营造理念,探讨了桥梁创意、结构造型、外观呈现以及交旅融合的设计与表达,同时也介绍了这座桥梁的绿色低碳建造方面的技术创新与亮点。
分四个部分阐述了AI在景观桥梁设计流程中的全方位应用,探讨了AI应用带来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如数据安全、设计师角色转变等,展望AI助力景观桥梁设计迈向更智能、更绿色、更具创意未来的广阔前景。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桥梁专业副总工程师兼大湾区设计中心总工程师
索辅梁桥是一种结合了斜拉桥与连续梁桥优点的桥梁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主梁自身刚度的优化,减少斜拉索的数量。端州连接线西江大桥通过引入索辅梁桥的理念,有效的平衡了建设条件、城市景观空间等多重需求。
广州开发区体育中心人行桥建筑方案设计中,以“基于城市文脉的景观桥梁创新设计”为核心理念,深入挖掘黄埔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萃取传统建筑、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使桥梁在实用功能之外,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上跨既有隧道U形敞口段改造过程中,提出了一种UHPC连续结构体系方案,充分的利用了UHPC和组合体系的受力性能,确保在不同工况和体系中受力的合理性,也满足了快速架设、快速施工的需求。
25日上午举行的“桥梁艺术创新设计Pecha Kucha演讲活动”中,18位桥梁工程师在限定时间内,用简短的语言、直击核心的方式,传达思想、有效交流,为与会者奉上了一场学术试听盛宴。
从城市桥梁美观和品质提升遇到的技术问题,到桥梁设计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创新;从生态景观桥梁的创新实践,到人行天桥的设计探索……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分析,一次次前沿理念的智慧碰撞,令聆听者大呼过瘾,现场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25日下午,大会组织参观了黄茅海跨海通道、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划展览馆,为参会者带来一场沉浸式的美学之旅。
数智化的浪潮正托起更自由的美学表达——未来的桥,是会呼吸的生态结构,是能对话的文化符号,是用数据丈量诗意的时空纽带。当技术的精度与艺术的灵韵继续相拥,每一道即将跨越山河的弧线,都将是写给未来的信笺,承载着人类对“连接”与“美”的永恒向往。